發(fā)布時間:
2020-12-09 08:38
來源:
這樣學習,成為頂尖學生
這樣學習,成為頂尖學生
1、 舉一反三,是知識點之間能夠相互聯(lián)系,知識之間能夠觸類旁通。
2、 什么叫做題的靈感?
學新知識,能聯(lián)想起舊知識。用同樣的方法推導類似的問題,從看似復雜多樣的題型中,自己總結(jié)、歸類、感受做題和學習的方法,也就是學習中所謂的靈感。
3、 看到知識點自己能夠出題。
比如拿到一道數(shù)學題,我們不僅要看到這道數(shù)學題要考哪個知識點,而且要聯(lián)想到這個知識點還有可能常出的其他類型的考法,甚至自己可以對題目稍作變形,自己變成出題人。
當然,其他科目也是同樣。
4、 自己總結(jié)或結(jié)合輔導書總結(jié)。
題是做不完的,我們要將看似毫無關系的題目,總結(jié)出通用的方法或歸結(jié)為同一類型的題目。
5、目標不同,考驗的技能也不同。
靠普通的本科,可能拼的僅僅是勤奮、認真聽課、寫作業(yè),老師按部就班的、聽話式的復習。但,考頂尖的名校,拼的就是歸納能力,反思能力,方法的運用能力和堅持的能力。
5、 舉一反三的基礎是什么?
1)知識框架:
要熟悉課本知識框架,也就是目錄小節(jié)的題目,至少也能說出來一本書整個目錄框架。
2)知識體系:
對教材為什么這么設置目錄,要有自己的認識,也就是章節(jié)與章節(jié)之間知識的聯(lián)系,比如:為什么必須先學向量,再學三角恒等變換。倒過來學行嗎?(我見過有些老師倒過來講)。屬于書上的知識看似分成一節(jié)一節(jié)、一章一章,但緊密聯(lián)系,自成體系。
3)基礎扎實:
書上的基本定義、定理、例題、課后題,看似最簡單的這些題就是基礎。如果基礎都不會談什么舉一反三談什么知識體系。
怎么打基礎,抓住教材,就能打好基礎。
4)大量練習:
a)想要做題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和靈感,就要大量練習不同類型的、不同知識點的題目;
b)想要學習好,想要考入理想學校。沒有什么比練習更重要的事情。
c)很多大科學家錢學森,愛因斯坦、丘成桐也都說過練習的重要性。沒有哪一個科目,不是通過大量做題來獲得基礎的靈感。尤其是對理科。
d)大量練習不是盲目的題海戰(zhàn)術(shù),所以要選擇好練習冊,練習冊中的題也要有側(cè)重點的去做。具體怎么做題,前面的文章我也寫過,這里不再贅述。
6、 舉一反三,就是要反思。
當已經(jīng)掌握一定的基礎,也練過相當量的題目,那么為了提升成績,有時候并不能追求做題的速度,尤其是平時做完題,琢磨一會兒,反思一會兒。
琢磨什么反思什么呢?
a)琢磨剛才在做這道題的時候,哪個一個地方卡殼了,有點理解困難。
b)琢磨這道題用到了哪個知識點,這個知識點??嫉慕?jīng)典題目又有哪些類型?
c)琢磨這道題某處運算有什么技巧,是老生常談的問題,還是有新的獨特的技巧呢?
d)養(yǎng)成反思的習慣,先開始可能做題速度會變慢,但慢慢的當做完一道題,用10秒20秒就能完成這一工作。
當然我所說的這些,都是能考上全國前十院校的標準,你可以往這個方向靠近,但能不能做得到就看自己的綜合情況了。
這里的綜合情況,是指你從小的習慣,你的父母的觀念和自己的學習認知,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先鉆進去,一般的同學,先拼勤奮,再拼方法,再看我作為一個高考過來人(同時也是有一定經(jīng)驗的老師。)的感悟,可能會對你有用。
7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,越是成績頂尖的同學,草稿紙越簡單、明了、清晰,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,就是說明:
腦子里運算的多,稿紙上運算的少,也就是學習本質(zhì)還是動腦的事情,草稿上的演算僅僅是輔助。
當然這種多動腦少動筆的現(xiàn)象,并不是鼓勵大家多去用腦運算,畢竟有些題不認真推,很容易出錯,但要強調(diào),平時的學習更加要注意動腦,而不是密密麻麻寫的很多,但效果很一般。
8、 其實無論學文科還是理科,腦海中思路清晰,表現(xiàn)在試卷上也是簡潔明了,比如物理、數(shù)學等;
9、 即使是文科,也并不是寫一大堆文字就會得高分,而是要答到點子上,也說明腦海中的思考很重要。
10、寫作業(yè)的時候就要告訴自己:
寫作業(yè)不是填滿字,很多同學作業(yè)本也是一樣填滿了,但仍然考不上高中,考不上大學或考得非常非常一般,就是動的腦太少,只為了填字兒而寫作業(yè)。
這種為填字而寫作業(yè)的同學,學習上失敗的案例。我可見得太多了。
推薦資訊
2023-11-28
2023-09-28
2023-03-14
2022-07-08
2022-04-01